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初谈平鲁明长城

    信息发布者:sx18503494789
    2017-01-10 13:21:20    来源:人民网   转载

     长城,是中华文明的标志,是人类历史的瑰宝。1987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平鲁,就处于明万里长城的中间地带。因而,家乡人都知道“长城脚下是我家”。平鲁明长城,地分南北,划界晋蒙。但是,这段长城因何而修,筑于何时,有何特别之处,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,多数人则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本文试图综合各种资料,最大限度地解析平鲁明长城。

      为什么要修筑明长城截止明代以前,平鲁没有发现历朝长城遗迹,只有《大清一统志》110卷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达速岭,在平鲁县西北,北史齐文皇帝纪天保五年(554)巡达速岭,亲览山川险要,起长城”。查北齐文皇帝为高洋,达速岭在高石庄乡蒋家坪村东南5千米处,现称君地坡山。因此,留下平鲁应有古代长城的争议。

      明朝建国后,明太祖朱元璋诏命徐达,常遇春为征虏正副大将军,挥师二十五万北伐,洪武二年(1369)七月,明军攻占通州,惊慌失措的元顺帝夜开大都建德门逃往应昌(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西南),建立了北元政权,但很快又被明军攻占,北元遗老四散奔逃。又经至正、宣光、天元三帝后分化为瓦刺、鞑靼、兀良哈三部,他们分别活动在明朝西、北、东部边境,稍有空隙,便入境侵扰,并数次威胁京师,成为明朝当局挥之难去的心腹大患。洪武、建文、永乐年间,不断组织出境追剿,但收敛甚少。特别是洪武五年(1372)发动的三路征讨,以两路败退而告终。严酷的现实终于使明廷清醒过来,其军事战略由进取转向保守。从洪武六年开始,在不断新建、巩固已有卫城卫所卫堡的基础上,开始沿边修筑长城。后来形成东起鸭绿江,西至嘉峪关的千里防线上的“九边”,(即九个负责点面的军事重镇,分别是辽东、宣府、大同、延绥、宁夏、甘肃、蓟州,太原,三边。)据现有资料,成书于明万历年间,专述大同一带边防事务的《三云筹爼考》开篇有这样一段话。“国朝自高皇帝驱逐胡元,成皇帝扫清碛漠,猗欤盛矣。迨东胜既失,虏焰复燃景泰天顺,而后云中应朔之区,时时备虏至。嘉靖则无岁不蹂践为战场矣。九重之霄旴百辟之。箸筹无非是者而卒。”

      上文概括当时边防形势,为我们读懂历史提供佐证。然而,为什么明长城落脚平鲁呢?在那贯穿明史的修筑长城中,平鲁因其处于明蒙战略分界线,即游牧民族与汉民族、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,地极险要、逼近虏巢、屏卫京畿三晋的特殊地理位置,故在明朝历届封疆大吏的眼中,是一处深得地利、易守难攻的防线。由于朝廷内部分歧及国力和战事影响等原因,长城修修停停,进展缓慢且很不得法。

      平鲁明长城何时开始修筑

      明长城全线修筑始于洪武六年(1373),据资料记载,最早修筑的为嘉峪关长城,其次是洪武十四年(1381)修筑的山海关长城,第三段为延绥长城。成化十七年(1481),兵部尚书余子俊奏请修筑东起大同中路,西至偏关,长335公里的长城。由于灾荒和国立空虚,这段长城并未真正起筑。当时,平虏卫亦刚刚设立,称大同西路。成化二十一年(1485),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,总督宣大军务余子俊,再次建议重修黄河东岸至山海关长城,在旧墩基础上新筑440墩,结果诽言四起,方案遭遇冷落。

      时隔57年之后,明廷在边患日重中,认清了修筑长城是有效阻挡蒙古骑兵奔袭内地的重要工程。嘉靖二十一年(1542),宣大总督翟鹏沿长边深挖壕沟一道,深2丈,宽2丈,长143公里,添置新墩290座。嘉靖二十三年,宣大总督翁万达在总结历年修筑长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产生了用长城把烽火台、城堡、河谷、山崖、壕堑、道路等联系起来的思想,从而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纵深军事防御体系。他在写给皇帝奏折中说:山西起保德黄河岸,历偏关,抵老营,二百五十里。大同西路起丫角山,历中,北二路,东抵阳和镇口台,六百四十里……皆逼巨寇,险在外,所谓极边也(见明史·卷198)。在翁万达的精心设计与主持下,修筑宣府至大同间长城400余公里,烽堠300余座。因此,后人把翁万达与戚继光二人列为明长城的“总设计师”。明史198卷翁万达传中说:易曰:王公设险以守其国。设之云者,筑垣乘障,资人力之谓也。山川之险,险与彼共。垣堑之险,险为我专。百人之堡,非千人不能攻,以有垣堑之可凭也。修边之役,必当再举。

      夫定规划,度工费,二者修边之事。慎防秋,并兵力,重责成,量征调,实边堡,明出塞,计供亿,节财用,八者守边之事。因条十事上之,帝悉极许。乃请帑银六十万两,修大同西路,宣府东路边墙,凡八百里,工成予一子官。

      万达精心计,善钓校,墙堞远近,濠堑深广,曲尽其宜,寇不敢犯。墙内戎者得以暇耕牧,边费亦日省……

      上文所指的大同西路,即后来的由右玉威远经杀虎口等地进入平鲁的长城及附属军堡,西路参将驻扎平虏卫。平鲁境内的长城军堡,多数从成化十七年后至嘉靖年间修筑,多数砖包于隆庆六年后至万历年间。以后因自然和战争损毁,每年都对长城军堡进行维修改造。平鲁境内的军堡,最早修筑的是平鲁城堡,筑于永乐二年(1404),最晚修筑的是大水口堡,筑于明崇祯十三年(1640)。

      平鲁明长城的指挥系统

      明朝建国后,朱元璋为了强化中央集体权,对中央军事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,首先将统军元帅府改为大都督府。洪武十三年(1380)分大都督府为中、左、右、前、后五军都督,统领全国卫所,与都督府相配合的军事机关是兵部。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制约,五军府虽然统领各都司卫所兵马,但无权调动军队,兵部有调动、任命、军队将领和训练军队之权,但不统兵,每逢战事,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,委派大将率军出征,事毕兵马归还出兵卫所。

      洪武三年(1370),明廷设立山西都指挥司。洪武四年(1371)设大同都卫,洪武八年(1375),更名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(简称大同行都司)。洪武三年,指挥使郑玉春奉命开设朔州卫。成化十七年(1481),巡抚郭镗,总兵范瑾、太监陈政以地极冲要奏准修筑平虏卫。成化二十一年(1485),户部尚书,宣大总督余子俊始题请设井坪守御千户所。平虏卫和井坪所均属大同行都司(镇)辖。

      平虏卫设立后,辖败虎,迎恩,阻虎三堡,分管长城47里6分,由参将(正三品)统领,称大同西路。

      井坪所设立后,因其多次击退入侵之敌,万历四年(1576)朔州参将濮东阳奉命前移,驻扎井坪,辖西安、怀仁、应州、马邑、山阴、井坪、朔州、灭胡、乃河、将军会六城四堡,分管长城31里,统称大同镇井坪路。现属平鲁的威胡堡(少家堡),明代属威远路。

      明代中期,平鲁、右卫、左卫(大同镇中路所在地)一带的长城已经筑成,理所当然地成为抵御蒙古骑兵的第一道防线,加之城堡四设,烽堠相连,布以重兵。一旦有警,瞬间周知,守军、援军互相配合,反应迅速,或剿或守,有效地巩固了边防。

      从成化十七年(1481)起至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,在这长达281年的时间里,平鲁城一直由参将驻守,井坪城从万历四年(1576)起至清顺治十三年(1656)的80多年里也由参将驻守,后降为守备。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,平鲁降为都司(正四品),井坪等军堡裁撤,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平鲁战略地位的重要及清代战略地位的变动。

      平鲁明长城的走向及墩、台、楼

      明长城从大同向西,一路穿沟卧梁,逶迤过左云摩天岭,右玉杀虎口,至右玉县丁家窑乡楼沟村,西南向进入平鲁区高石庄乡税家窑、兴墩、七墩、少家堡、蒋家坪、九墩沟、大河堡、大新窑、后湾、八墩、二墩、小六墩、向南进入阻虎乡二道梁、掌柜窑、寺怀,红山、正沟、头墩、小七墩、六墩、九墩、于亥子峁村向西3公里处内蒙清水河县界地名丫角山处出境,途径平鲁两乡20多个村庄。经1997年区文管所实地丈量,长城总长37.07公里。遗有石砌敌台(楼)14座,其中七墩段敌楼,蒋家坪敌楼,正沟敌楼保存较为完整。长城原高10.7——12米,宽8——10米,现在大部分地段保留残墙,基宽7——9米,顶宽13——9米,残高5——7米。沿长城内侧,依此分布着少家堡(威胡堡),大河堡、败虎堡,迎恩堡、阻虎堡、阻堡、将军会堡、乃河堡8座军堡。其中城垣保存较好的是少家堡,大河堡、迎恩堡,将军会堡,堡门较为完整的是将军会堡。

      从空中俯看,平鲁明长城横穿西北,城堡如影随行,烽燧纵横四向,真可谓“一里一墩、三里一台、五里一楼”,一个纵深,庞大、科学的军事防御体系跃然纸上,令今人浮想联翩,可歌可泣。

      在多次的长城探访中,笔者对长城上的石砌敌楼感触颇深,欲一吐为快。七墩村西南1公里处,有座当地人称作“徐氏楼”的空心敌楼(也称敌台),它筑于长城城墙中间,高约14米,边长10米,长方体型,下部用红色条形巨石垒就,上部用城砖续砌,北方有3个拱型瞭望孔,东、西各有2孔,南部有1孔,从楼下散落砖瓦推断,顶部原有木结构屋顶,这就形成明一暗二的空心敌楼,平时可供将士登楼瞭望休息,储存弹药,水粮,战时人员登楼,远用炮轰,近则施放箭铳。敌楼下有一石拱门,门楣上刻“门洞”二字。入内经三层阶梯(约30余级),登楼,其中二层阶梯处又置一石门,两处石门内均有木栓横向顶置,可谓固若金汤。敌楼前十几米和后二十多米,还有高大的土筑板墙,形成四方院落,从遗迹来看,楼后院内应有窑房马圈之类,楼前板墙留有石制暗门,可供军士巡哨出入。此类格式的敌楼,小六墩附近也有一座,可惜被拆去砖石,如雄鹰褪羽,令人拒腕叹息。查有关资料,此种建筑,亦称之为“坞”,是一种雄踞长城、可进可守的有效抵御敌方攻击的军事设施。至于为啥叫“徐氏楼”,本人揣摸,大约是巡视楼的谐音吧。因为此类型的敌楼,在山河关、八达岭,甚至雁门关都有,而当地人也称“巡视楼”。

      此外,在蒋家坪至少家堡长城之间,掌柜窑村南也分别有类似的敌楼,但没有围墙,属于骑墙敌楼,还有,在九墩沟村北,有两道平行并交叉的长城,老百姓称为“差修边”,笔者认为,这只能说明此段长城的重要,有类似瓮城的作用。明长城莽卧平鲁西北,历经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,虽然面貌衰残,圮毁严重,但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探索,无穷的想象。就在本文撰写之前,平鲁博物馆又收藏一门名叫“毒虎”的铁炮,据说出土于大河堡附近的长城脚下。上有铭文:大同西路参将张等字样,实为研究明代长城的重要文物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